PLC 的逻辑控制是工业自动化的核心,本质是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(PLC)执行预设的逻辑规则,实现对设备的自动控制(如启停、顺序动作、条件判断等)。其核心是用程序模拟继电器控制电路的逻辑关系,但相比传统继电器电路,具有灵活性高、修改方便、抗干扰强等优势。以下从逻辑控制的核心要素、基本逻辑关系、编程方法、典型案例四个维度详细介绍。
PLC 逻辑控制的实现依赖于 “输入信号→逻辑运算→输出信号” 的闭环过程,涉及三个关键要素:
输入信号(DI)来自外部设备的开关量信号(通 / 断),是逻辑控制的 “触发条件”。
逻辑运算(程序)PLC 根据输入信号的状态,按照预设的逻辑规则(如与、或、非、时序关系等)进行运算,是控制的 “大脑”。
输出信号(DO)逻辑运算的结果,用于控制外部执行机构,是控制的 “执行动作”。
PLC 的逻辑控制基于布尔代数,核心是 “与(AND)、或(OR)、非(NOT)” 三种基本逻辑,以及由此衍生的 “互锁、自锁、时序控制” 等复合逻辑。
与逻辑(AND):所有条件同时满足(ON),结果才成立(输出 ON)。例:两个常开按钮 X0 和 X1 同时按下,输出 Y0 才动作。
ladder
X0 X1 Y0
| | |
-------( )
逻辑表达式:Y0 = X0 ∧ X1
或逻辑(OR):任一条件满足(ON),结果就成立(输出 ON)。例:常开按钮 X0 或 X1 按下,输出 Y0 动作。
ladder
X0 Y0
| |
-----( )
X1 |
| |
-----( )
逻辑表达式:Y0 = X0 ∨ X1
非逻辑(NOT):条件满足(ON)时,结果不成立(输出 OFF);条件不满足(OFF)时,结果成立(输出 ON)。例:常闭按钮 X0 未按下(ON)时,输出 Y0 动作;按下 X0(OFF)时,Y0 断开。
ladder
X0非 Y0
| |
----( )
逻辑表达式:Y0 = ¬X0
自锁逻辑:启动信号消失后,输出仍保持 ON 状态(通过输出自身的常开触点反馈锁定)。例:按下启动按钮 X0(常开),Y0 动作;松开 X0 后,Y0 通过自身常开触点 Y0 保持 ON,直到按下停止按钮 X1(常闭)。
ladder
X0 Y0 X1非
| | |
-----( )------
|
---------
逻辑:X0 触发 Y0 后,Y0 常开触点闭合,替代 X0 维持回路,实现 “启动 - 保持 - 停止”。
互锁逻辑:两个输出不能同时 ON(避免冲突,如电机正反转)。例:正转输出 Y0 和反转输出 Y1 通过对方的常闭触点互锁,确保 Y0 动作时 Y1 无法动作,反之亦然。
ladder
X0(正转) Y1非 Y0
| | |
-------------( )
X1(反转) Y0非 Y1
| | |
-------------( )
逻辑:Y0 的常闭触点串联在 Y1 回路中,Y1 动作时 Y0 回路自动断开,反之同理。
时序逻辑:按时间顺序执行动作(通过定时器 T 实现)。例:按下 X0 后,Y0 延时 5 秒动作;松开 X0,Y0 立即断开。
ladder
X0 T0(5s) Y0
| | |
----[TON T0, K50]----( )
|
------------( )
说明:TON 为通电延时定时器,K50 表示 5 秒(三菱 PLC 默认 100ms 时基,50×100ms=5s),T0 常开触点在计时结束后闭合,驱动 Y0。
列出输入设备(信号类型:常开 / 常闭,如启动按钮 X0 常开,急停 X2 常闭)。
列出输出设备(动作逻辑:如 Y0 控制正转接触器,Y1 控制反转接触器)。
定义控制规则(如:正转启动→延时 2 秒→反转启动;急停优先停止所有输出)。
将输入 / 输出设备与 PLC 的 I/O 端子一一对应,形成地址表(示例如下):
设备类型 | 设备名称 | 信号类型 | PLC 地址(三菱 FX3U) | 功能说明 |
---|
输入(DI) | 正转按钮 | 常开 | X0 | 按下时触发正转 |
输入(DI) | 反转按钮 | 常开 | X1 | 按下时触发反转 |
输入(DI) | 急停开关 | 常闭 | X2 | 断开时停止所有输出 |
输入(DI) | 限位开关 | 常闭 | X3 | 到达位置时禁止继续动作 |
输出(DO) | 正转接触器 | 线圈 | Y0 | 输出 ON 时电机正转 |
输出(DO) | 反转接触器 | 线圈 | Y1 | 输出 ON 时电机反转 |
根据控制规则,用基本逻辑和编程元件(触点、线圈、定时器等)构建程序。以 “电机正反转带急停和限位保护” 为例:
ladder
// 1. 正转控制:X0(正转按钮)+ 自锁Y0 + 互锁Y1非 + 保护(X2常闭、X3常闭)
X0 Y0 Y1非 X2 X3 Y0
| | | | | |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( )
// 2. 反转控制:X1(反转按钮)+ 自锁Y1 + 互锁Y0非 + 保护(X2常闭、X3常闭)
X1 Y1 Y0非 X2 X3 Y1
| | | | | |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( )
// 3. 急停与限位保护:X2或X3断开时,强制复位Y0、Y1(确保安全)
(X2非 OR X3非) RST Y0
(X2非 OR X3非) RST Y1
单机设备控制:如传送带启停、包装机封口逻辑、机床主轴正反转等(以传送带为例:启动按钮→电机运行→到达终点触发限位→电机停止)。
顺序控制:多步动作按固定顺序执行(如注塑机:合模→射胶→保压→开模,每步用前一步的完成信号触发下一步)。
保护逻辑:通过急停、过载、超温等信号,强制停止危险动作(如电梯超速时,安全开关触发,PLC 切断电机电源)。
联动控制:多设备协同工作(如生产线:前一设备完成→触发后一设备启动,用中间继电器 M 作为联动信号)。
信号类型区分:输入设备的 “常开 / 常闭” 需在程序中对应处理(如急停常用常闭,程序中直接用 X2 表示 “正常”,X2 非表示 “急停触发”)。
抗干扰设计:输入信号需加滤波(如按钮并联电容),输出感性负载(接触器、电磁阀)需加续流二极管,避免干扰 PLC。
逻辑优先级:安全信号(如急停)必须优先于控制信号,程序中需用 “非” 逻辑或复位指令(RST)强制生效,不能仅靠串联触点(防止触点粘连失效)。
程序可读性:复杂逻辑需分模块(如启动模块、保护模块、时序模块),用注释和中间继电器 M 标注功能(如 M0 = 正转请求,M10 = 系统正常)。
通过以上步骤,即可实现 PLC 的逻辑控制。核心是将实际控制需求拆解为 “输入条件→逻辑运算→输出动作” 的链条,再用梯形图等编程语言将逻辑关系具象化。随着控制复杂度提升,还可引入计数器(C)、数据寄存器(D)、功能指令(如比较、跳转)等,但基础逻辑关系始终是核心。